第一九一章 建立新的教育體係
有了典農司、監察司、兵馬司,丁寬就建立了堅固的統治基礎,但要想把這五州治理好,僅僅這三司肯定是不夠的,因此丁寬的驃騎將軍府之下,還要設立其他的功能機構。
作為穿越人士,丁寬對教育,尤其是基礎教育非常關注,甚至一度有過將教育司,提升到與根本三司同樣的地位。不過此時的時機,還明顯不成熟。
大漢其實私學非常盛行,並不是很多人所說的世家壟斷了所謂的教育權,與其說這些世家壟斷教育權,不如說他們是學閥更加恰當。
隻是要接受教育,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,大漢的黔首百姓連吃飯都成問題,哪裡有能力讓家中的子女去讀書?
因此從結果上,就是能夠讀書識字的人,大部分都是有一定經濟基礎的家庭,而底層的黔首百姓根本冇有受教育的機會。
而且大漢的私學也同樣以經學為主,雖然私學的風氣還比較開放,但教授內容與黔首百姓的日常生產生活,關聯度卻很小。
這樣的教育體係,實用度不足,除了少數有遠見的家庭,其實黔首百姓送子女去讀書的意願,也同樣不高。
丁寬要推廣的教育,就是最簡單的基礎教育,在降低教育成本和學習難度的同時,提高教育內容的實用性,由此來提升底層百姓送子女讀書的意願。
這麼多年的試行,丁寬在自己農莊內部和軍隊之中,推廣的小學堂體係,已經非常成熟了。現在丁寬就是要把這個體係,在將軍府控製的屯田體係和軍隊體係,進行全麵的推廣。
這個小學堂體係,將不僅是針對那些體係內的人員,這些人員的子女親屬,也同樣會被接納進入這個教育體係。
雖然丁寬的主動推廣,仍然限於將軍府控製的體係之內。但所用的教材等卻並不保密,如果有地方上的人願意效仿,丁寬也會樂意支援。
而丁寬在青州試辦了幾年的技術學校,也同樣效果良好,丁寬將會通過教育司,把幾個技術學校體係都推廣到五州之內。
每個郡國至少會設立一套技術學校的教育體係,甚至有些接受度良好的郡國,可以多開立幾所技術學校以輻射更多的人口。
這些技術學校,負責傳播的都是各類實用技術。無論是農校、醫校、還是軍校之中傳播而出的軍民兩用技術,都可以使得學校的學生畢業之後,有一技之長。能夠迅速的提升自己家庭的生活水平和社會地位,因此對黔首百姓而言,更具吸引力。
就如後世改開之初,剛剛大規模加大教育投入之時,很多中專、技校、職高之類的專業技術學校,對很多貧困家庭的吸引力,還在大中專教育之上。
這些基礎的教育,提供的都是儘量實用和基礎的教學內容,為的是給更多人提供接受教育的機會。使得這些處於最底層的黔首百姓,有機會逐步改變自己的人生。
這些基礎教育,會給那些有天賦、有進取之心的人,提供打下根基的機會。雖然這種基礎教育,對於精英而言,似乎過於簡單,並不能培養出精英來。但其實精英並不是教育出來的,而是自己專研、學習出來的。
丁寬雖然更看重基礎教育,但也不會無視精英教育,要搞技術研發,推動自然科學研究,肯定缺少不了精英,尤其是技術類的精英。
因此在這些基礎教育的基礎之上,丁寬準備再嘗試設立更高級的學校。這些更高級的學校,教學的內容與普通人的生活就會略微脫離開來,更加的抽象,更加的理論化。
這種高級教育,在丁寬的眼中,其實已經有些後世大學的雛形了,能夠從這個高級學校畢業的學生,在大漢這個年代,其實已經自動進入了精英這個行列。
高級教育的學校,暫時並不需要設立太多,既冇有足夠的師資,也冇有足夠的生源。丁寬暫時隻準備在下邳設立這麼一所,綜合性的高級教育學校。
當然,未來如果社會普遍的教育水平有效提升了,這種高級教育學校,可以按實際需要,再多設立幾所。如果真的發展到這種程度,就代表著丁寬所設計的這個新教育體係,已經完全成熟了。
丁寬要通過基礎教育、技術教育和高級教育三級體係,構建一個相對完整的教育體係。
在基礎教育和技術教育階段,教學內容與儒家的經學基本不會交叉,最多是擷取一些儒家、法家教育的零星內容,放入到這些體係之內。
但高級教育學校,丁寬就會引入更多的儒家經學和法家的內容,讓這所學校的學子,與現行的經學體係,有一定程度的融合。
丁寬不喜歡經學,但不會徹底的否定經學,在技術性管理能力缺乏的年代,儒家經學和法家思想,都有其不可忽視的現實意義。
丁寬要的是改變儒家的獨尊地位,避免儒家經學內容對社會思想的壟斷,甚至壓製自然科學發展的局麵。但丁寬並不準備徹底否定儒家。
哪怕是到了後世,自然科學已經非常的發達,儒家的很多思想,作為處世哲學,仍然有著極大的意義,丁寬需要的隻是避免社會思想的腐儒化。
丁寬為什麼之前一直在拉攏士人,避免與士人激烈衝突,因為丁寬手下冇有足夠的人才,能夠替代這些士人。但當丁寬的教育體係真正成熟起來之後,就能徹底擺脫這種尷尬的局麵。
當士人再不是社會管理階層的唯一來源,儒家的壟斷的地位,自然就會被削弱了。同樣的,隻有有了自己的人才培養體係,丁寬纔能有與士人正麵叫板的能力。
否則,即使丁寬憑藉手中的武力,一時壓服士人,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。丁寬在時,憑藉自己的威望和號召力,雖然有信心壓製那些士人。
但人的壽命隻有短短幾十年,丁寬一死,他的後人就不會象開國之主丁寬一樣,具有強大的統治力。士人也必然要重新反彈,冇有能與士人競爭與平衡的新階層,很多壓製士人的政策,註定要人息政亡。
曆史上的曹魏就是如此,曹操對世家大族一直在打壓,但曹操死後,他的繼承人,就再冇有能力強力打壓世族,隻能向這些世族進行妥協。甚至弄出九品中正製這種怪胎製度出來。
丁寬搞的新教育體係,對於漢人來講,還是比較新奇的東西,大部分人對這個新教育體係的認識並不深,因此能夠掌管這個重要部門的人選並不多。
最後,丁寬隻好請出了自己老丈人鄭旻,來執掌這個重要部門。
鄭旻早年就做過太傅陳蕃的掾屬,因黨錮之禍還被免官流放過,纔回到家鄉以教授蒙學為生,他其實對出仕做官的意願一直很強。
隻是鄭旻無子,就一直把女婿丁寬視為繼承人,才一直在揚州幫助丁寬執掌家業。他對丁寬一直在弄的這些教育體係多有參與,這次得了丁寬的邀請,欣然重新出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