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九二章 一直被隱藏的科技樹
丁寬很久以前就設立了一個保密程度極高的工程營,負責管理這個工程營的是丁寬的族叔丁鵬。
民用技術,丁寬一直在不斷的進行推廣,從來冇有特意的搞技術保密。丁寬誌在天下,民用技術保密雖然能使得丁家獲得技術壟斷利益,但卻遠不如提升社會整體產出更有價值。
靠一個家族開發新技術,推動工商業,有機會富甲天下,但一個家族再有錢,最多隻能支撐軍閥的起步時期,真想爭霸天下,隻能靠增加社會產出,然後收稅。
工程營之所以保密程度高,是因為工程營內,大量在研發的技術,都是偏向軍事類或者與軍事密切相關的技術。還有一些技術,是涉及的利益太大,隻能由國家壟斷的技術。
丁寬作為一個穿越人士,一直在偷偷的攀升科技樹,之前拿出來的騎軍三件套,不過是最簡單的東西。
丁寬一直在持續攀升的最核心技術,就是金屬的冶煉,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鐵、銅和黃金。
丁寬在揚州,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理,平定山越,可不僅僅是為了山越那些人口。在平定山越的同時,丁寬一直在派匠人,尋找各種礦脈。
尤其是豫章郡,幾乎一個郡都是山嶺,交通不便,地廣人稀,但這些群山之中,埋藏著海量的礦脈資源。丁寬雖然不懂探礦,但可以大量的雇傭收集相關的匠人,大漢已經從青銅器時代,進入了鐵器時代,相關的技術人員還是不少的。
經過多年的持續尋找勘探,丁寬已經找到了不少以此時的工藝技術,可以大規模開采的礦脈資源。隻是之前的丁寬,並不敢大規模的組織采掘。
大漢的山澤之利是歸屬於國家的,這些礦脈都是大漢的官府所有。之前,即使丁寬做到了車騎將軍,實際掌握了幾州之地,但這種掌控是間接的,並不十分牢固。
揚州是丁寬的老家,丁寬的勢力一直以揚州為根基,但由於三互法的存在,丁寬和揚州州郡官府其實隻是合作關係,而不是從屬關係。
過早的暴露這些利益巨大的礦脈,隻會讓丁寬與揚州官員的關係變的微妙起來,如果再把貪婪揚州各大家族也引來,弄不好利益冇得到多少,揚州的局勢卻被搞的一團糟。
但現在丁寬已經是實際上的五州之主了,揚州也已徹底納入了丁寬的麾下,他就可以毫無顧忌的對這些礦脈進行大規模開采。
金屬工業需要的不僅是礦脈資源,還有冶煉技術。這個也是丁寬一直在投入巨資一直在偷偷研發的。
丁寬的專業是農業,並不懂真正的金屬冶煉技術細節,但對於金屬冶煉的大概原理還是知道的。在化學冇成為真正的係統性科學之前,金屬冶煉隻有一種通用的方法,就是火法。
而火法冶鍊金屬的工藝核心,就是提升金屬冶煉的溫度。丁寬很早之前就找到了煤炭,並且燒出了精美的瓷器,但這些其實是丁寬研發金屬冶煉技術的副產品。
丁寬知道要提高金屬冶煉能力,其實有幾個關鍵的點,一個是提高燃料的發熱能力,這個丁寬已經找到了煤礦,來替代木材作為燃料。
第二個關鍵點是金屬的氧化還原,需要大量的碳,在丁寬的指導之下,工匠同樣以煤為原料,燒出了更好的焦炭,用以替代木炭。
第三個關鍵點,是向冶煉爐中進行通氧助燃,這個也隻需要丁寬講出思路,自然有真正的大匠,會去進行實際的工藝實現。
有丁寬點撥了這三個關鍵的技術方向,工程營中的專業工匠,其實早已經把金屬冶煉能力提升了一大截。丁寬這些相關的技術,其實早就已經準備好了,隻是一直在壓製著產業規模,冇敢真正的擴充產量。
金銀銅的采掘冶煉不必多講,能夠煉出來,得到的直接就是錢財。更加複雜的是鍊鐵。
大漢其實有很多的官營冶鐵機構,丁寬毫不客氣,很自然的就把五州的這些冶鐵機構和所屬的幾萬匠人,全部劃入了自己的麾下。
有這些現成的冶鐵機構,隻要在工程營中大匠的指揮之下,進行技術改造,就能極大的提升優質鐵的產量,不僅足夠支撐丁寬的軍工需求,而且能夠大量製造優質農具,供應給民間應用。
而在武器鎧甲打造方麵,丁寬不僅早就發明瞭利用水力的鍛打機械,而且也已經對整個生產流程進行優化,相當部分的工序,都已經開始實行類似生產線的製造流程。
在技術水平有限的情況下,丁寬的工程營還無法真正的實現標準化體係,卻可以向這個體係靠近,很多對精度要求不高的粗加工工序,都可以實現生產線流程。
隻有精細加工的工序,纔不得不依賴工匠的技術水平。即使是如此粗糙的生產體係,其生產效率的提升,也是非常的明顯。
丁寬並冇有急於去開發陌刀之類的新式刀具,但僅僅是對現有的製式環首刀和斬馬刀,進行工藝優化,質量提升,增加產量,就已經可以使丁寬麾下兵馬的殺傷力,提升很大的檔次。
盔甲防具之類的,同樣如此,有了質量更好,供應更充足的精鐵,丁寬麾下的盔甲防具製造能力得到了大幅的提升。
丁寬麾下名為陷陣營的重甲步兵規模,終於不在受到防具數量限製。而其他輕步兵的防具,在兵士體能承受的範圍之內,也有了巨大的提升。
正式執掌五州之後,丁寬準備用兩年的時間,對麾下的兵馬來一次大規模的換裝。
軍工類的科技,其實種類非常的雜,涉及的內容非常的廣泛。除了武器、盔甲之類的單兵裝備之外,還有一個非常大的門類就是攻城、守城器械。
當初在潁川平定黃巾之時,丁寬曾經試用過很多的攻城器械,之後丁寬一直冇有再多展露這方麵的技術。但實際上,這些器械,丁寬也早就一直在偷偷的發展。
冷兵器時代,攻城一直是一個巨大的軍事難題,很多戰例之中,一座孤城堅持了兩三年冇有被攻破的事情經常發生,因此丁寬早就在進行相關的技術研發和儲備。
後世被稱為回回炮的配重式投石機,丁寬怎麼可能不去研究?這種攻城器械,在丁寬的工程營內,早就已經研發成功,並偷偷實驗過了。
很多這類的技術,已經非常的成熟,隻不過丁寬此前一直在秘而不宣罷了。
民用技術方麵,丁寬一直在極力的進行推廣,包括提升糧食產量的農業技術。丁寬並不怕這些技術的廣泛流傳,會大幅提升其他諸侯的實力。
民用技術雖好,但要轉化為產出,需要進行大規模的社會生產組織。那些諸侯都在急於四處征戰,搶奪地盤,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減少和土地拋荒,這種因戰亂造成的產出下降,哪裡是一些略微先進的生產技術能夠彌補的?
但軍用技術就完全不同,這些軍用技術其實仿製難度並不高,而使用效果卻及其突出,能夠很快轉化為戰鬥力,隻要這些軍用技術一旦開始應用,其他諸侯就會很快進行效仿。
例如丁寬之前推出的騎兵三件套,這纔多久,就已經開始在幽州、冀州甚至涼州軍中,成規模的出現了。
之前丁寬作戰的對象,一直都不是各路諸侯,而是黃巾軍之類的民間武裝和塞外胡人,丁寬根本不需要把很多的技術拿出來。把這些軍用技術過早暴露,才真的是在資敵,給自己統一天下製造障礙。
此時丁寬已經掌控了大漢的半壁江山,未來的作戰對象已經改變了。丁寬的下一個對手,一定是諸多諸侯中的一位。最大的可能是曹操和呂布之間的勝出者。
這些諸侯的兵馬,無論裝備水平和戰鬥素養,都不是此前的民間武裝和胡人能比的,要和諸侯作戰,丁寬的很多被隱藏著的軍用技術都要陸續拿出來,以保持足夠的技術優勢。
驃騎將軍府麾下的工技司,最核心的一個職能,就是為丁寬的兵馬,打造各種武器裝備,管理被劃入軍方的各種軍用工坊。
這個工技司的領導者,同樣需要很特殊的才能,能夠精通各類器械製造,無疑是最佳的能力。為此,丁寬特意派親信走了一趟荊州,請了一位大拿回來。
這個人就是黃承彥。黃承彥出身安陸黃氏,但祖上就已經遷徙到了沔南,因此與黃琬隻能算是遠支的族人,其實早已自立門戶了。
沔南黃氏也已經是荊州大族了,黃承彥自己也是荊州名士,他娶了蔡瑁的姐姐,與荊州牧劉表其實是真正的連襟,非常親密的姻親。
黃承彥對出仕興趣不大,因此才一直冇有在荊州做官,在丁寬前世的曆史上,黃承彥一直算是個隱士,頗為神秘。不過黃承彥個人對於機巧之學極為喜好,而丁寬用來邀請黃承彥的工技司長史的之位,恰好就投了其所好了。
丁寬在荊州的影響力一直很大,與荊州諸多士人大族也十分交好,與荊州牧劉表更冇有過沖突,甚至在驅逐袁術之時,二人還曾合作過。
因此,丁寬派人去延請黃承彥之時,可以說是光明正大,大張旗鼓,對此劉表也冇有覺得自己的牆角被挖之感,而蔡家要的是家族的長期興望,自然願意與丁寬關係更加密切,因此更是極力促成。
多方合力促成之下,丁寬又答應黃承彥,如果這個官做的不愉快,可以隨時棄官,來去自由,終於打動了黃承彥,把他請來了下邳,執掌了工技司。